甘子钊,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,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,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,多年从事半导体、激光和高温超导物理研究,在基础物理学方面卓有成就。
解放那年,我才11岁,刚上初中。那时有很多苏联译过来的书,我记得有一本伊林写的书《人怎么变成巨人》,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,沿着科学发展史介绍了很多科学家,如法拉第、居里夫人、爱因斯坦等。这本书给我的影响,一是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,发现大自然的美,并由此爱自然,追求大自然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安慰。二是惊讶于科学对人类的贡献。现在我们的生活,有很多直接受益于科学的探索发现,但我们并不那么注意。最早发现电能传导的是一名英国工人,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。第三就是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状态。就像刚才说的,人们常常受益于科学而不自知,但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而有怨言,他们只把科学的真理看得最高。我当时看了不少这类书,可以说,一方面是国家的分配安排,一方面也是科普读物促使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很多好的科普读物,像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在历史上起了很好很大的作用。现在的科普有两大误区,一是过于强调单纯的知识,其实科学普及的不只是知识,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观、世界观、人文素养、心灵的修炼。二是太功利化,什么有了科学养猪就肥、养蝎子就赚,这种对科学庸俗化的通俗解释,当然也有它的作用,但如果以为科学就是致富,只有一种解释,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科学理念,是很糟糕的。
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在知识的传递之外,贯穿这样几个重点。首先是做人。爱因斯坦说过: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。科学家追求真理、探索未知都是非功利的,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的,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,他们凭的是信念。其次,恰恰是非功利的追求带给整个人类最大的功利。科学和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全人类服务全社会的,现在都讲知识产权和专利,其实真正的科学家并不重视这些,科学是一代代人积累的,你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,那是你一个人的成果吗?科学的价值不在专利,它只有服务人类才能体现其价值。第三是训练培养当代科学的思维方法,也就是实证和理性的思考方法。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信迷信,和达尔文一起发表进化论的华莱士就相信人用意念能折弯勺子,获诺贝尔奖的克鲁克斯相信鬼神,因为有一次他照像时发现他背后有个美丽的女郎,他认为那是一个魂,后来被证实那女的是当地有名的妓女,只是摄影师在暗室里的一点小花招罢了。而有的科学家之所以信,就是因为蔑视理性,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,感觉是不可靠的。科学的基石是实验、实证,而且在同样条件下,实验结果是可以重复的。现在有的人大谈“后现代主义”中的“后科学”,用经验否定实验,是很浅薄的,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。最后,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观、美感。自然是美的,科学也是美的,孩子从小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,会受益终生。
总的来说,对孩子普及科学,一开始不必太郑重其事,也不必背太多知识,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,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,并为以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。要有趣、生动一点,要有书本以外的东西,还要有些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。这些比单纯让孩子记住地球离太阳多远、闪电为什么在打雷前等等,效果要好得多,也重要得多。听说要出新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了,我希望在单纯的知识灌输之外,还蕴含些科学的精神、科学的品质,我们真的很需要一流的科普读物。
甘子钊,1963年北京大学物理系研究生毕业,现为中国科学院院士,北京大学物理系主任,介观物理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国家超导技术专家委员会首席专家,多年从事半导体、激光和高温超导物理研究,在基础物理学方面卓有成就。
解放那年,我才11岁,刚上初中。那时有很多苏联译过来的书,我记得有一本伊林写的书《人怎么变成巨人》,是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的,沿着科学发展史介绍了很多科学家,如法拉第、居里夫人、爱因斯坦等。这本书给我的影响,一是对大自然的奥秘充满了好奇,发现大自然的美,并由此爱自然,追求大自然给自己心灵带来的安慰。二是惊讶于科学对人类的贡献。现在我们的生活,有很多直接受益于科学的探索发现,但我们并不那么注意。最早发现电能传导的是一名英国工人,但我们甚至不知道他的名字。第三就是科学家们崇高的精神境界和状态。就像刚才说的,人们常常受益于科学而不自知,但从来没有一位真正的科学家因此而有怨言,他们只把科学的真理看得最高。我当时看了不少这类书,可以说,一方面是国家的分配安排,一方面也是科普读物促使我走上了科学的道路。
新中国成立以来出了很多好的科普读物,像《十万个为什么》,在历史上起了很好很大的作用。现在的科普有两大误区,一是过于强调单纯的知识,其实科学普及的不只是知识,更多的是一种科学观、世界观、人文素养、心灵的修炼。二是太功利化,什么有了科学养猪就肥、养蝎子就赚,这种对科学庸俗化的通俗解释,当然也有它的作用,但如果以为科学就是致富,只有一种解释,而没有更高层次的科学理念,是很糟糕的。
好的科普读物应该在知识的传递之外,贯穿这样几个重点。首先是做人。爱因斯坦说过:伟大的科学家的成就往往还不如其人格魅力对世界的贡献大。科学家追求真理、探索未知都是非功利的,特别是搞基础科学的,可能一辈子默默无闻,他们凭的是信念。其次,恰恰是非功利的追求带给整个人类最大的功利。科学和知识从本质上讲是属于全人类服务全社会的,现在都讲知识产权和专利,其实真正的科学家并不重视这些,科学是一代代人积累的,你在前人基础上有所进步,那是你一个人的成果吗?科学的价值不在专利,它只有服务人类才能体现其价值。第三是训练培养当代科学的思维方法,也就是实证和理性的思考方法。历史上有很多科学家信迷信,和达尔文一起发表进化论的华莱士就相信人用意念能折弯勺子,获诺贝尔奖的克鲁克斯相信鬼神,因为有一次他照像时发现他背后有个美丽的女郎,他认为那是一个魂,后来被证实那女的是当地有名的妓女,只是摄影师在暗室里的一点小花招罢了。而有的科学家之所以信,就是因为蔑视理性,只相信自己的经验和感觉,感觉是不可靠的。科学的基石是实验、实证,而且在同样条件下,实验结果是可以重复的。现在有的人大谈“后现代主义”中的“后科学”,用经验否定实验,是很浅薄的,也是违背科学精神的。最后,要培养孩子的审美观、美感。自然是美的,科学也是美的,孩子从小有一个敏感的心灵去感受世界的美,会受益终生。
总的来说,对孩子普及科学,一开始不必太郑重其事,也不必背太多知识,主要是培养他们的好奇心,对自然和科学的热爱,并为以后发展抽象思维能力打下基础。要有趣、生动一点,要有书本以外的东西,还要有些人文素质方面的内容。这些比单纯让孩子记住地球离太阳多远、闪电为什么在打雷前等等,效果要好得多,也重要得多。听说要出新的《十万个为什么》了,我希望在单纯的知识灌输之外,还蕴含些科学的精神、科学的品质,我们真的很需要一流的科普读物。